2006年,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形态趋势.生产销售增速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有了新的改善.
(1)产销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生产水泥12.4亿吨(公报数),比上年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3275亿元,增长29.1%,增幅高于上年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4210亿元,增长21.6%.平均产销率为97.7%,高于上年0.62个百分点.
(2)价格水平总体稳中有升.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1.67%.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上升2.84%.华东,华中部分地区水泥价格年底较年初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全国水泥价格同比提高2%.
(3)整体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完成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1534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03亿元,增长47.1%.特别是水泥行业实现利润150亿元,增长92.6%.
(4)建材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地增长.水泥及熟料出口3613万吨,同比增长63.2%.
(5)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呈下降趋势.2006年建材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7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水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同比下降2.4%,投资项目大多分布在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
(6)产品库存总体处于正常水平.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产成品库存699亿元,同比增长15.7%.国家建材信息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2月末140户重点水泥企业水泥库存769万吨,同比增长24.51%,低于产量增长幅度.
(7)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比例提高到50%,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进一步淘汰,产量比例进一步降低.
(8)淘汰落后步伐加快.一些地方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大淘汰落后工作力度.建材行业中先进的,大的,节能的,环保的比重显著提升,落后的,小的,浪费的,污染的比重明显下降.
(9)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建材工业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超过7.5%,其中,水泥由于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单位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
(10)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是水泥兼并重组动作**大的一年.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国际金融,产业资本的介入,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建材行业兼并重组和市场整合.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商品混凝土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混凝土搅拌站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众多,产品已形成系列化,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产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技术已经超过进口混凝土搅拌站的水平,其中部分产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高,称量精度高,投资少,搅拌质量好,能实现多仓号,多配合比,不间断地连续生产以及主机及其主要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等优点,但我国的混凝土搅拌站还存在着整体技术含量不高,普及率不高,地区差异较大,智能化程度不高和环保性能不高等缺点.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等六部门今年发布《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27个中心城市在三年内,分期分批在施工现场禁止使用水泥搅拌砂浆,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将于2007年9月1日开始率先启动这项措施.
禁止在城市施工现场搅拌砂浆是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继2004年在部分城市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后的又一新举措.据初步测算,该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将带动中国水泥散装率提高8至10个百分点,并有效地带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总理今年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建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包括生产和使用两个环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建筑企业责无旁贷.降低使用能耗,建筑企业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此前,建筑企业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推广使用预拌砂浆,混凝土,实现水泥散装化,节能,环保效益十分明显.一是节约了一次性包装袋.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发展散装水泥节省包装费用211.5亿元,由此节约能耗807.4万吨标准煤.二是可避免包装破损,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水泥损耗.2006年发展散装水泥减少水泥破损2119万吨,节约能耗307.3万吨标准煤.三是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如每立方米预拌混凝土可综合利用粉煤灰80至100公斤,并可利用尾矿废石,钢渣,矿渣等固体废物制成的人工砂来代替天然砂.四是减少粉尘排放,与袋装水泥相比,每使用一吨散装水泥可减少粉尘排放4.2公斤.
仅推广散装水泥一项,就产生如此巨大的环保,经济效益,可见建筑企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提高模板,脚手架构件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构件的工厂集约化加工率,减轻施工现场污染等.
建设部每年推出的重点科技成果,基本上都关乎四节一环保,而且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和生产一线.在建筑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一是靠企业自身不断创新,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改善外部环境,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建筑行业和企业应当共同关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及其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涉及建材制造业的有三大领域:(1)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包括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高效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低辐射玻璃等;(2)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包括无碱玻璃纤维,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制品,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玻璃钢管道等制品;(3)生产节能和建筑节能技术:包括高效燃烧工业节能窑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纯氧或富氧燃烧节能技术,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新技术等.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预制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构件,村镇住宅建设用环保经济型墙体屋面材料,节能住宅自保温隔热墙体以及节能围护结构构造体系等.
2006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施工面积稳中有降,住宅开复工及新开工面积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投资增速趋于理性化,奥运工程,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水泥行业和预拌混凝土行业步入整合期,产业集中度进程明显加快.预拌砂浆行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北京市水泥使用已进入后散装化时代.
北京市2006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1.5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7.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35.3亿元,为上年的153.2%.全市建设工程开复工面积为14069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048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工程竣工面积4191万平方米,为上年同期的89.6%;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3193.9万平方米,下降15.3%.
2006年,全市24家水泥生产企业水泥生产量为1226.59万吨,散装水泥供应量为1084.45万吨,散装率达到88.41%,居全国第三位.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早已完成,彻底结束了北京市机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98.34%,位居全国前列.全市水泥使用量为2118万吨,其中散装水泥使用量1644.45万吨,散装水泥使用率达77.64%,位居全国**位.外埠进京水泥量约为891.41万吨,其中散装水泥进京数量为560万吨.北京水泥市场上供应的全部为高标号水泥.
北京市现有153家具有混凝土供应资质,混凝土生产能力达到6200万立方米以上,实际供应量达到4505.4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4.66%,部分搅拌站预拌湿砂浆供应量为22.27万立方米.在北京市建委备案的北京市5家干拌砂浆企业,干拌砂浆供应量为8.984万吨.在出台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政策的基础上,2006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第十二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通告,又规定了北京四环路内建设工程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已发布实施《干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预拌湿砂浆应用技术规程》,《88J1-4干拌砂浆建筑构造通用图集》,初步形成了预拌砂浆技术标准体系.
2007年全社会资产投资计划3800亿元左右,计划成本比2006年增加13%.目前109项重点工程项目已发布,总投资达到2769.56亿元,其中2007年计划投资661.4亿元,主要投向奥运工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产业项目的建设.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2004-2020)目标任务及北京建设工程任务量,预测今后几年建筑工程开复工面积仍然维持在1亿平方米以上,年消耗水泥大约在2000万吨,其中散装水泥为1800万吨.根据北京市水泥工业发展要求的实行总量控制,淘汰落后原则,北京市水泥生产量约为1000万吨左右,每年仍需外埠进京1000万吨水泥满足北京市场需求.随着天津市被确定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后,北京市周边地区水泥生产企业逐步将水泥销售市场转向了天津市,环渤海地区,加之北京市水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水泥供求关系将进入卖方市场,将会使水泥市场价格得到合理回升,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
2006年1—12月上海预拌混凝土232家持有备案证的搅拌站,共完成5335.64万立方米预拌混凝土供应量,比去年同期增加6.37%,其中,国营企业完成1792.89万m3 ,市场占有率33.60%;合资企业完成583.51万m3,市场占有率10.94 %;民营企业完成2959.24万m3,市场占有率55.46%.
2007年1月~2月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0%,其中,全市房地产业投资200.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l8.90%,城市基础建设投资l38.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50%,第二产业投资l05.1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0%.**季度混凝土生产企业由于经历春节长假,供应任务严重不足,混凝土应收款收取困难.
上海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受供求失衡关系影响,C30成交价格一直在260元左右徘徊.而水泥的价格,在经历了06年第四季度水泥价格大幅波动后,2007年**季度由于市场需求疲软,价格在低位徘徊,水泥企业已增大销售力量,以保证企业市场份额.水泥供应商积极走访混凝土生产企业,以谋求长期合作.为此,各混凝土生产企业也希望与水泥供应商进行协商,谋求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保护,砂,石的总体价格是上升的趋势,但是,砂,石供应市场宽松,涨价不会过大.
**季度上海预拌混凝土230家持有备案证的搅拌站,共完成958.43万立方米预拌混凝土供应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61%,其中,国营企业完成378.36万立方米,市场占有率为39.48%;合资企业完成90.68万立方米,市场占有率为9.46%;民营企业完成489.39万立方米,市场占有率为51.06%.**季度上海二级预制混凝土49家企业,共完成40.12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63%.
就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城市天津而言,商品混凝土行业处在一个比较稳健并等待飞跃的发展阶段,商品混凝土行业已经成为吸引投资者的热点行业.
在天津,投资商品混凝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决策问题.正确的决定,操作和运营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从天津市建筑业协会得到的数据,2005年产能已达2000多万立方米,有103家混凝土公司,2005年赢利企业达到80余家,其中20余家年赢利3000万元以上.赢利的比率达到80%以上,收益好的公司的年资本收益率能达到45%左右.由此可见,有一个正确的投资决定,良好的经营和资本运作,在天津商品混凝土市场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天津市从2001年开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和工业技改投资增势加快.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以上,建设施工面积在2500万~3000万平方米左右,对预拌混凝土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空间.另外,众所周知,国家计划投资7000亿元开发滨海新区,定位超过上海浦东,目前天津市已筹资800亿元.该规划对预拌混凝土形成了可预见的巨大需求空间.天津出台了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政策和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预拌混凝土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提供了为该类企业办理运输车辆通行证,免交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天津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综合加工配套能力得到迅速增长.大型加工企业的年产能可达到50万~100万立方米;一般加工企业的年产能也可达到10万~30万立方米.正式获得资质的企业数量很快达到70余家,具有综合生产配套能力的企业年产能已超过3000万立方米.
江苏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正在努力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2006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500亿元,增幅达18%;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进一步巩固了支柱产业的地位.
全省预拌混凝土搅拌机设计生产能力达2.0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203万立方米,增幅为34.67%;
全省全年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7637.5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26%;
全省预拌混凝土销售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1.91亿元,比上年增加52.85%,占建筑业总产值的3.67%;
全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69.81亿元,比上年(17.79亿元)翻了3.9倍;
全年全行业利税总额22.74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1.26%;其中上交国家税收13.6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6.76%;全行业形成利润9.0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4.5%,比上年增长0.64个百分点;
全行业年末从业人员26816人,比上年增加16.6%,技术,经济管理人员6100人,比上年增长19.2%,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2.75%;
全行业技术装备率24.35万元/人,比上年22.08万元/人增加10.28% .(2)企业数量
至2006年底,全省具有预拌混凝土资质的企业共298家,比上年增加了44家,增幅17.3%.具有预拌混凝土专项资质的生产企业共277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有51家,比上年增加了8家;三级资质的企业226家,比上年增加34家;增项资质的二级企业6家,三级企业15家,比上年各增加了1家.另外,还有14家企业已向市场供应混凝土,但尚没有领到资质证书.
在建筑领域,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继续保持**位置.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混凝土无污染生产的发展目标.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55%以上的企业按要求配置了湿混凝土砂石清洗,分离,回收和污水净化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的**设备,使废渣,废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节约了大量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2007年全省绝大多数企业都将配备该装置.
产能过剩的问题随之显现,2005年达产率为38.19%,2007年将继续下降,预计为37%左右.近几年,由于混凝土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大量社会资金入主混凝土行业,混凝土企业数量猛增.而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远远低于现有混凝土企业的生产能力,除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企业间压价竞争,垫资销售,有少数企业为了既得利益,甚至偷工减料,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人才缺乏,技术,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的混凝土迅速发展,预制水泥构件,设施装备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支撑点由预制构件板块转向为商品混凝土板块,成为散装水泥使用的重点.截止2006年底,全省拥有混凝土搅拌站193个,形成3961万立方米的搅拌能力;拥有散装水泥发放库461个,中转库65个,固定接收库528个;**汽车988辆,混凝土搅拌车2081辆,混凝土泵车310辆,散装水泥流动罐1818个,**车皮121节.全年实际供应预拌混凝土1826万立方米,同比增加417万立方米,使用散装水泥增加量达167万吨,充分发挥了预拌混凝土商品化对散装水泥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为城市城区禁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预混砂浆的研制开发已经纳入沈阳,大连,葫芦岛,阜新等地的议事日程.沈阳市已经完成商品砂浆的发展规划和应用技术规定.大连市已经组织了10余次预拌砂浆专家论证会,完成了预拌和干混砂浆生产应用两个技术规定的起草工作,并有17万平方米的示范项目去年底通过了专家审定和验收,将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葫芦岛市组织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完成前期考察论证,拟订出投资计划,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阜新市也将预混砂浆发展列入工作议事日程.
预拌混凝土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预拌混凝土搅拌站105座,较上年同期增加23座,生产能力达3398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1156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增长51.56%.全年生产预拌混凝土989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加244万立方米,河北省预拌混凝土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年混凝土搅拌车增加239辆,同比增长39.4%,混凝土泵车增加87辆,同比增长83.65%,预拌混凝土产业链逐步完善.
2006年,山东省散装水泥量达到7317万吨,创历史**好水平,继2005年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后再次夺魁.比2005年同期增加1572万吨,同比增长27.36%,增加量名列全国各省市**位.散装水泥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率达到44.15%.目前,全省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达到177家,搅拌能力达到5870万立方米,全省综合推散能力达7500万吨.
从深圳市水泥及制品协会获悉,深圳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使用双双创出历史新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深圳全市使用散装水泥663.9万吨,比上年度增长5.83%;共生产使用预拌混凝土1457万立方米,比上一年度增长7.9%;生产使用各种新型墙体材料20.16亿标砖,比上一年度增长11.44%. 深圳市混凝土生产企业在各种产品的配方中使用工业废料——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不仅确保了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节省了大批水泥,而且消化处理了大量的工业废料,保护了城市环境.据统计,深圳市预拌混凝土和新型墙体材料年使用粉煤灰将近200万吨,节省水泥200万吨,价值6亿元人民币.
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截至2007年6月,杭州市共有商品混凝土企业60家(市区27家,余杭萧山及其他县市33家),共有1262辆混凝土搅拌车. [Page]
新型节能建材干混砂浆在建筑节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节能环保战略的加速推进,在未来10年中,国内对干混砂浆等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将呈现一个高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5倍,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倍.另据统计,我国居住建筑存量已达到85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居住建筑20亿平方米,达到国家提出的节能50%标准的不足6%.
干混砂浆是由无机胶凝材料,保水增稠材料,减水剂,抗裂剂,消泡剂等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混合物.而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保温材料制品都离不开干混砂浆,其黏结性,抗裂性,耐老化性,透气性和抗紫外线极具节能保温的功效.
权威部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国内从事建筑材料的生产企业超过百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0%.而这些企业提供的产品基本属于大路货,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高,很难在未来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据了解,从去年起,商务部,建设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推广干混砂浆的产业政策,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区在市场上先行一步,进行重点实施.按保守估计,近几年北京地区干混砂浆市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吨.2006年,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城市和广东省是国内干混砂浆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中上海以1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名列榜首.虽然全国产能设计将近1850万吨,可实际生产量却只有400多万吨,产能发挥仅为22%.
美国预拌混凝土协会的典型个体的平均净销售价格2004年为69.44美元每立方码,2005年上涨到80.98美元每立方码,净增约11.54美元/立方码. 2005年,排名前25%的这些公司的平均净销售价格,从2004年的72.77美元/立方码,涨到了2005年的85.18美元/立方码.2004年的价格基本与2003年的72.81美元/立方码是基本持平的.
2005年预拌混凝土的税前利润高达6.14美元/立方码,是从1999年的5.27美元/立方码以来的**高峰.从1999年以来,美国预拌混凝土协会的标准个体的行业平均利润一直是在稳定的下跌,一直跌到2002年的1.58美元/立方码.税前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成本上升,带动其他各类材料成本增加.2003年税前利润回弹到2.30美元/立方码,而在2004年继续攀升至2.98美元/立方码,并逐步靠近2005元的水平6.14美元/立方码.税前利润增长了106%. 排名前25%的这些公司的税前利润从2004年的6.55美元/立方码到2005年的9.62美元/立方码,增加了47%.
据中国混凝土网统计显示,2006年美国预拌混凝土产量约为4.57亿立方米,比2005年的4.55亿立方米略有增长.但2006年12月,美国混凝土产量为2900万立方米,同比2005年下降了5.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建筑市场已经告别繁荣期.
2007年1月美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为25894000立方码,即1979万方,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434万方,同比下降了23%,这反映出近来美国建筑市场,材料价格连续不断上涨带来的压力,民用住宅建设开始进入衰退期.
2007年1-4月,美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为9062.4万方,同比去年下降了13.72%.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各月美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同比降幅在10%以上(4月除外),降幅非常明显.这反映出美国的建筑业依然低靡.今年的美国预拌混凝土产量有可能出现一个大的滑坡.
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我国水泥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五年间平均增速为12%.2006年水泥产量更是达到12.4亿吨,同比增长19.7%.与此同时,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得到了快速调整和优化,一批大公司集团生产能力迅速增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但水泥工业发展仍存在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地区间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行业集中度低,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节能利废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
在基建投资依然较旺盛,部分地区灾后重建等因素作用下,2007年水泥价格继续小幅上升.2007年6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价格为每吨317.08元,比上月上涨3.35元,涨幅为1.1%,比上年同期上涨8.05元,涨幅为2.6%;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价格为每吨347.01元,比上月上涨2.87元,涨幅为0.8%,比上年同期上涨5.4元,涨幅为1.6%.总体来说,2007年上半年水泥工业呈现三大特点:
2007年年初以来,全国水泥投资较去年有较大涨幅,同比增长54.27%.从投资方向看,主要是结构调整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由年初的50%上升到53%.从投资布局看,投资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从产量增长看,中西部地区增速已高于东部地区.新建成投产的生产线吨以上规模.此外,余热发电项目的投资也大幅增加.2006年水泥统计公报数为12.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6.24亿吨,比重已达到50%,全国还有近一半落后水泥需要淘汰.经过这两年结构调整,湿法窑,中空窑,一部分落后小立窑相继被淘汰.按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2.5亿吨目标,每年需淘汰落后水泥5000万吨.水泥发展专项规划还提出,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要达到70%,完成这个目标,至少要淘汰落后水泥36000万吨.
2007年1-4月,通过新型干法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水泥行业节能184万吨标准煤,预计年内仅此一项可节能近400万吨标准煤.2007年上半年,我国投产18套水泥窑余热发电生产线套生产线年年底,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37080千瓦.水泥工厂余热发电对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减排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发改委会同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包括《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发改委还会同相关部门公布了60家国家重点支持水泥企业(集团)名单,明确提出:对60家大型企业开展项目投资,重组兼并,有关方面应给于信贷,土地等方面的优先支持.海螺水泥,冀东水泥,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等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加快了建设和并购重组的步伐.2007年并购的特征是大企业集团跨省份的连片区域并购,依托老线,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而重新布点,另建新线的速度放缓.外资拉法基,豪西姆,海德堡,CRH等跨国公司和台泥也加快拓展在中国大陆的水泥业务,积极参与我国水泥工业的并购重组.然而外资的渗透及国内水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遇到困境让中国的水泥产业仍然存在安全隐忧.
随着大批基础建设工程的开工,国内商品混凝土行业以及建设机械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建设机械以及相关混凝土输送机械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商品混凝土仅占现浇混凝土的15%~20%,这给国内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商品混凝土成套设备的配套产品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特殊要求的产品将会在未来得到较大发展.如高性能混凝土搅拌设备,冷热搅拌的混凝土搅拌站,长臂架泵车等.此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投资规模将超过以往任何大型工程,因此适合西部自然环境,经济实用的混凝土机械产品将会被市场看好.
从现有混凝土机械市场看,我国混凝土泵车团体用户主要是年生产能力在30立方米以上有资质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比较大的建设施工单位和施工机械租赁企业等.目前,在国内团体用户至少有几百家,按国际常规每家5辆的规模,今后混凝土泵车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专家预计,在未来三五年内,仅泵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辆以上,到2010年将达到2000辆.
但由于混凝土搅拌车生产厂家众多,因此导致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企业利润剩余不多.混凝土搅拌车市场的生产集中度比较高,大量的市场份额被少数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所占有,而其他企业均是些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全国一年的混凝土搅拌车需求量就在3000辆左右,而多数中小企业只维持在百八十辆的生产水平.
由于缺乏恰当的管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市场运营还很不规范,不少生产企业的应收货款过多而筹集资金的渠道有限,买主拖欠货款在各行各业屡见不鲜,因此不少生产企业普遍处在资金运转困难的境地.此外,不少企业存在新产品开发不到位的问题,很多厂家新产品雷同,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不重视自主技术的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作为混凝土的重要原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已经成为国家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新材料.从全国范围看,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约占混凝土总量的40%,与国外先进国家60%-80%的比例相比,差距还较大,外加剂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保护城市环境,提高混凝土质量,我国在124个城市城区限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这将有力地推动混凝土外加剂在商品混凝土的应用;另外,近期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西南区水电工程,国家铁路客运专线网工程都给外加剂企业带来商机.
我国一些高效减水剂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价格又相对便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近两年来,国内一些具有国际市场开发能力的企业纷纷开始关注国际市场, 2005年全国高效减水剂等产品的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势头良好,通过出口创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预计今后的出口形势更好.
近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后,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良好售后服务的外加剂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突显,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较大.特别是在合成外加剂市场,大型品牌企业唱主角,销售遍及全国,其它小企业对市场进行补充.规模型企业的新建生产线起点高,改变了以前作坊式生产的旧貌,并有较完善的试验检验设备和管理制度,他们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良好的售后服务.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和燃料费用不断提升,外加剂生产企业的利润率大大下降.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的巨大,吸引了国际**的外加剂企业,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混凝土外加剂企业有美国的格雷斯建材公司,瑞士西卡公司,英国富斯乐公司,日本花王公司,竹本油脂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等等.这些公司都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企业规模,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后,较迅速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他们的产品类别全,业务范围广,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只有一定的优势.目前这些公司由于产品价格较贵,并未能在我国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
我国外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各地区不平衡,在东部沿海省市和大城市外加剂应用较多和普遍,而中西部地区偏少.整个行业企业数量多.高效减水剂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新品种高效减水剂也投入生产和使用,但目前新品种高效减水剂所占的比例较小,一些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些地区,外加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外加剂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混凝土搅拌站是外加剂的**大用户,但在全国建筑行业内欠款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外加剂企业纷纷将销售市场的重点向水电,公路,铁路等回款较好的行业转移.
近几年来,外加剂厂家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企业的利润率很低.少数企业在生产销售中假冒别人企业的牌子,为降低成本,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这些伪劣产品低价进入市场,造成恶性竞争,对规模企业造成冲击,对行业的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