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综合致力于塑料吸水母料研发

是一家生产型的企业,深受塑料同行客户的青睐

服务热线:

152-2107-7078

133-9133-3839

乐鱼综合

tel:152-21077078
新闻中心 more+
成都东部新区印发《关于加快强功能塑优势推动城乡融合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乐鱼综合    发布时间:2024-08-01 00:16:43

  为深入贯彻习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统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口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深入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务实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补短提质,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绘就成都东部新区城乡共富共美锦绣画卷。

  成都东部新区设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经济社会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稳粮保供能力有效增强,防返贫底线持续筑牢,现代都市农业初具规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存在城乡空间布局不优、中心城镇支撑不强、农业生产质效不高、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质量偏低等问题,“小市镇、大农村”的根本现状仍未改变。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空间、功能、产业、要素、环境、治理“六个融合”,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高水平发展为第一个任务,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和市委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建设服务省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局的“桥头堡”“增长极”“动力源”为总要求,以建设成都东翼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新城为总目标,坚持以空港新城、简州新城和贾家中心镇为核心做强城市功能、发展现代产业,以新市镇和中心村为支点承载基本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城乡空间、功能、设施布局加强联动,人口、土地、资金要素加速聚集,公服、能源、民生短板加快补齐,环境、文化、治理品质加力提升,用五年时间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城乡融合向更深层次改革、更大力度创新、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统筹谋划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发展和安全空间关系,锚固“一山三区、双城一轴一带”总体格局和“新城—新市镇—乡村社区”三级城乡体系,加快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面、科学引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坚持遵循规律、兴产聚人。科学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成都东部新区当前从农业化向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阶段特征,推动临空产业、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三业并举”,以产业的现代化促进人口的城镇化,以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人口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转型突破。抢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思想解放、体制变革、模式创新,鼓励探索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探索城乡协同共进、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因地制宜、强基提质。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最大限度地考虑新城核心区、重点片区、新市镇、中心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做优做强核心功能、特色功能和基本功能,集中力量建设新城核心区和贾家中心镇,加快发展重点片区,差异化特色化推进新市镇和中心村建设,批次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补齐短板,形成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群众主体、守牢底线。坚持人民在城乡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共享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成果。正确地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乡村文化根脉,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稳中有进。

  加快城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新城为主要载体、新市镇为重要空间、中心村为重要支点的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新增人口导入、外出人口回流、存量人口转移成效初显。重点片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片区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作用慢慢地增加,产业高质量发展“强一接二连三”质效显著提升,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增长更稳定均衡。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体制机制更健全。到2027年,总人口规模达到67万人,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三次产业体系达到3︰30︰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8%以上,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8︰1以内。

  提升城乡高品质生活。农村风貌有效提升,人居环境一直在优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交通、供排水、能源等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更完善。到2027年,新(改)建学校19个、医院14个;农村里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行政村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实现全覆盖,基本完成存量过渡群众安置。

  增强城乡高效能治理。党组织领导、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双向赋能的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深入推进,村(社区)自治组织议事协商能力有效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安全底线更加牢固。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城乡空间融合。优化公园城市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提升镇(街道)和村(社区)规划执行质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管控有力的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系。

  1.优化公园城市城乡空间形态。构建城镇开发空间格局,依托空港新城、简州新城2个新城划分14个产城融合单元,统筹划定88个未来公园社区,形成“双城五片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2024年完成《成都东部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报批,完善重点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方案。布局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打造“秀湖云田”“丘林掩映”2条乡村振兴走廊,形成“3个镇级片区—1个中心镇—27个村级片区—24个中心村”梯次带动发展格局,2024年完成镇级片区、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方案、贾家中心镇控规编制。优化生态用地布局,锚固“一山一江三廊多湖”生态空间格局,蓝绿空间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利用丘区地形地貌,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发展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用途弹性留白。

  2.健全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系。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农村地区系列规划,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编制,推动先行村、重点村“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应编尽编,到2025年,形成多规合一“全域乡村振兴一张图”。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开展“后半篇”文章专项规划“大会战”,2024年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农村交通、农业现代化建设、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严格依法管控,建好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信息系统,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深化集约高效用地,项目选址优先使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强化乡村规划师全过程跟踪服务,做好产业项目及公建配套项目形态管控,建立规划执行年度评估报告制度。

  (二)提高承载能力,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引导城市主要功能向新城核心区集成、基本生产生活服务向新市镇集聚、乡村本土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3.增强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空港新城三岔TOD城市核心区、简州新城龙马湖中央活力区两大新城核心区,发展楼宇经济、商务消费、科创总部等业态,构建轨道引领的公交体系和以城市级公园为核心的绿道景观系统,布局优质教育、医疗等公服机构,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遵循“产城融合”理念建设国际空港经济区(东部新区片区)、成都未来医学城、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天府奥体公园,与成都高新区合作共建成都未来科技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主责主业,以产定人、以人定需,布局建设科创空间、标准厂房、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功能设施。将未来公园社区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本单元,落实规划设计导则,持之以恒推动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开发边界内的石盘、养马、石板凳、三岔、福田、丹景6个场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形成现阶段城镇人口的重要承载空间。到2027年,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新增城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0.2万人、5.3万人,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530亿元。

  4.推进新市镇整体性提升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贾家中心镇,联动武庙、高明、海螺,积极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坚持农林筑基、文旅赋能,支撑带动发展龙泉山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片区。支持贾家实施老旧城镇改造,改善贾家医院、贾家中学软硬件设施,稳妥有序推动贾家工业园转型升级,到2027年,场镇集聚人口6万人、工商业主体6000个,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推动玉成、芦葭、草池、海螺、壮溪、高明、武庙、董家埂8个场镇改善环境卫生、丰富消费业态、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做强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居住和就业承载功能;鼓励结合相邻新城和片区发展实际,挖掘自身资源,培育餐饮、文创、观光等特色优势,承接服务功能和消费人口外溢,到2027年,场镇力争新增集聚人口3.6万人。

  5.高标准建设中心村。加快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制定中心村分类建设导则和专项支持政策,承担人口集聚居住服务功能和基层社会管理职能,突出镇级片区特色功能和村级片区核心功能,明确中心村发展定位,支撑和服务现代都市农业连片发展,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生态立村、生态致富,以中心村为核心,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支持镇级片区内中心村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居、文化创意、游学体验等特色产业。强化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支持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等有序参与。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带动区域整体提升,到2025年,培育6个先行村和15个重点村,带动提升其他村。

  6.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城乡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推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壮溪跨江大桥加快建成通车,开通天府机场高速高明收费站,实施县道公路提升改造、村组道路加密、美丽乡村示范道路3大工程,结合土地性质实际情况,推动实现“最后一公里”道路硬化,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到2027年,加密市政道路100公里,黑化县道100公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全面消除次差等级县道,实现城乡道路内畅外联、通村达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交体系,新增公交线条,实现场镇、中心村、重要旅游景点、特色产业园和主要交通站点公交线路全覆盖。加快提升水、燃气、电力等输配设施供给能力。实施农田水利水源建设、渠系整治、生态灌排、智能监控工程,加快建设久隆水库,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中保护修复农田水利设施,提升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到2027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69万亩。开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分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快管道天然气企业市场化整合,稳步扩大农村区域天然气普及率,全面完成场镇内餐饮行业“液改气”,到2027年,力争城镇开发边界内燃气气化率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向乡村布局。

  7.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以镇(街道)为单元定期开展“公共服务地图”供需匹配精准评估。活化利用场镇、农村闲置设施和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打造乡村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镇村“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枢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依托成都东部新区学生启志中心推广教师和校外辅导员共享,推进优质远程网络教学,稳妥推动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和事业高中学校,补齐教育短板,到2027年,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43所、国家级示范性学校2所,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下降到0.27,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院、成都东部新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批次提升镇(街道)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造东部新区全域数字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到2027年,建成3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加大养老扶幼和留守人员关爱支持力度,完善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养老一件事”智慧建设,全覆盖布局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完善残疾人福利设施和康复机构,提升全龄友好水平。高品质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做好场馆会后运营和功能转换,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央公园和重要对外交流平台。

  (三)实施建圈强链,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高效整合利用城乡发展资源,推动三次产业跨界延链、业态共兴,构建现代以工促农产业新格局。

  8.打造“天府粮仓”东部丘区样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天府良田攻坚提质行动,统筹推进成都东部新区都江堰灌区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为高标准农田。实施“天府粮仓”高产创建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按照“十化同步”标准建好“1+8”粮经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激励政策,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五良融合”规模化和机械化示范区、“吨良田”粮油示范基地、“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示范基地,统筹建设锦绣东山十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园。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强化用地保障,以粮食烘干、果蔬冷链为重点,分时序完善区镇村三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农技服务,建立乡村农技师与农业科技服务团定期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目录。到2027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培育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7个。

  9.推动临空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增效。聚焦“433”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聚焦航食生产供应加工和丘区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出台专项招商政策,分类培育示范型、成长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转化行动,校企地联动打造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桃、草莓、樱桃、食用菌等农作物种业科创转化基地。实施都市农旅共同体创建行动,建设天府动植物园、萌海科创农业生态谷、天府东山农场等引领项目,以农为本,打造生态农业体验研学观光、环湖运动康养等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实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天府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以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网络零售等新消费业态为抓手,发挥机场枢纽优势,打造优质农产品航空物流集散地,拓宽销售渠道。实施智慧农业建设行动,2024年建立农房、农田、农情、农品、农机“五农”数据库,优化完善智慧蓉城农业农村城运分中心平台,2025年内实现区内涉农经营主体全入驻,提升农村“三资”监管、农村产权交易、城乡就业促进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保险、涉农贷款等金融需求精准对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支持经营主体认证“三品一标”、申请自主商标,打造“东山农场”区域公用品牌。

  10.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落实“五个一”标准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运行。充分挖掘集体资产资源潜力,全面梳理集体经济组织可盘活的资源资产,发布机会清单,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探索集体资产决策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项目为载体组建混合所有的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实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等项目,创设农村集体公司CEO制度。深入探索“户户并田块、社社并产业、村村并规模、镇镇并功能、片片并统筹”实践,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协同发展,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规模经营带动、产业融合带动、城镇开发带动、服务供给带动等多种发展模式,实施连片生产、统购统销,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开展集体经济“消薄”行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同步加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集体经济发展安全运营保障,依法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免受集体公司破产影响的“防火墙”,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监管和容错纠错机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应进必进、阳光交易”。到2025年,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达50%以上,培育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少于1个。

  (四)深化机制改革,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促进“人、地、钱”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11.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完善落户政策,鼓励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及持有成都东部新区有效居住证且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的居民将户口迁入城镇地区,允许农村籍大学生、科技人才、迁入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探索制定享有村民全部或部分福利的配套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精准匹配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制化就业培训,支持项目建设、企业用工本地化,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三权”与参加城镇社保、购买城镇住房相衔接的机制。实施乡贤归雁、头雁选培工程,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情怀的优秀人才,出台农业人才专项政策,探索按城乡融合发展片区配置乡村规划师、经济师、建筑师、农技师。大力培养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骨干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探索符合实际的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晋升评定相应职称,培育职业农民、职业护工、民宿管家等特色职业人群。

  12.促进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巩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成果。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以村为单位完善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开展闲置和退出宅基地清理,建立完善增量宅基地集约有奖、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偿管理制度,加大违法建筑处置力度,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私人会馆,严禁借流转之名违法违规圈占、买卖宅基地,严禁违规合作建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原则上结合现代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项目统筹实施。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鼓励农村集体公司与区属专业国企、有实力的社会资本等合资合作开展乡村运营。落实中央和省、市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意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收购储备机制,赋能区属专业国企,全区国有建设用地报征指标缺口优先使用代储节余指标。

  13.加强城乡发展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涉农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保险共同参与的涉农投入机制,对助农振兴贷款、脱贫人口、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等实施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农业生产风险抵抗能力。对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等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政策,着力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对三大粮食作物进行保费再补贴,保险覆盖率达到70%、补贴比例达到90%。整合涉农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协调机制,由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按“统筹资源,集中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使用绩效;稳步提高农业农村建设资金保障水平,2025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不低于11%。开展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农村信用创建+整村授信”工作模式。

  (五)着眼和美宜居,推动城乡环境融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乡村精神文明塑造,推动城乡风貌形态与群众精神生活“双提升”。

  1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完善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专项治理,到202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以上。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沱江、绛溪河、三岔湖等重点水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地下水污染检测治理,到2027年,完成100平方公里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创建水美乡村14个以上。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严格实施土壤分类管控,统筹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和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到2027年,建设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实施龙泉山生态保育和植被恢复工程,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15.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强化城镇建筑风貌管控,开展新城核心区“城市体检”和精修细补工程,推动核心区域城市品质提升和街道空间一体化呈现。塑造丘区特色村居风貌,编制完善未来乡村社区规划导则和农村建筑风貌导则,开展全域线缆序化线路整治,鼓励跨镇(街道)建立乡村建设联盟,到2027年,建成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1个、美丽庭院1500个,打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重点线条以上。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将2024年作为“三清四治四化”攻坚年,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明显改善,到2027年,静脉家园垃圾处置项目建成投用,行政村生活垃圾转运设施正常运行率稳定在100%,实现2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100%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16.优化城乡人文环境。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科学理论、发展规划、先进典型“三下乡”宣传宣讲活动。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到2027年,实现普惠性群众文化活动年均增长10%。持续培育文明新风,健全道德评议机制,推广文明积分制度,到2027年,实现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街道)基本全覆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持草池三渔村创建历史文化名村,传承和保护沱江号子、余门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弘扬三岔湖灌渠文化、沱江文化、丹景山三国文化等7大文脉,到2027年,完成镇(街道)、村(社区)村史馆规划建设10处,新增申报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城乡治理融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推进“微网实格”与智慧蓉城双向赋能,筑牢城乡安全底线,加快形成城乡联动、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1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头雁干部队伍,实施农村专职工作者“三雁”梯次培育和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提升计划,从村党组织书记中择优考核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择优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优化完善党组织架构,探索推进以中心镇、中心村为核心建立区域化功能性联合党委,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村(社区)书记“一肩挑”制度,探索建立与集体经济经营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推进基层事务公开。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村级延伸,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的监督机制,推进新区廉洁文化“进机关、进村(社区)、进国企、进学校、进医院、进家庭”。

  18.深化基层扩权赋能和减负增效。加快完成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责任“三张清单”细化与更新。在确保承接到位的情况下,依法赋予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镇(街道)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在贾家街道率先开展同中心镇功能相适应的扩权赋能和减负增效深化改革。推进基层便民服务机构扩权赋能,将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分类分批下放至镇、村两级便民服务机构。2024年全面完成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建立健全新增事项审批制度和违规下沉行为追究制度。

  19.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理顺健全“网格呼叫—部门报到—镇街处置”闭环机制,充实网格员队伍,推进燃气、电力、应急、医疗等专业力量“进网入格”。推广参与式协商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议事协商指导目录,推动信托制物业提质扩面,培育一批有组织体系、有自治基础的示范小区。深入推动智慧治理建设,全面部署运行两级城运平台,推动城运平台与“微网实格”平台融合贯通,推进重点应用场景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线下数字乡村体验点与智慧设施。

  20.强化城乡安全韧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借鉴“浦江经验”,深化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和诉源治理中心示范建设,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一主两辅”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常态化防范化解交通、燃气、自建房、危化品、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抓牢基层社会治安,坚持主动警务模式,推动“一村(社)一警(辅警)”全覆盖,深化平安东区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重拳打击侵害权益、假冒伪劣、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

  (一)加强党的领导。压紧压实党政“一把手”责任,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统筹力量、整合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各级党(工)委(党组)要强化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中领导作用,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结合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城乡融合发展计划方案,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二)凝聚多方合力。加强各级城乡融合工作力量建设,强化区级部门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源下沉。各镇(街道)要主动在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工作格局。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等职能作用,支持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参与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城乡发展需求。深化“东简一体化”,落实成渝双核联动联建、成都都市圈及与其他区(市)县合作事项,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注重考核激励。探索建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考核评价和分类监测指标体系,健全常态化督促检查和定期评估机制,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状况作为单位评优评先、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注重增强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尊重基层智慧,支持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加大监督执纪力度,防范廉政风险,防止“甩锅”基层,杜绝不作为、慢作为,力戒、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1.“一山三区、双城一轴一带”:“一山”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三区”指机场南都市现代农业片区、空港北都市现代农业片区、简州北都市现代农业片区;“双城”指空港新城、简州新城;“一轴”指沱江发展轴;“一带”指金简仁产业带。

  2.“一山一江三廊多湖”:“一山”即龙泉山、“一水”即沱江水系、“三廊”即空港新城、简州新城南北及中部连接东西两侧生态区的三条楔形廊道、“多湖”是指三岔湖、龙泉湖等多个水库、湖泊。

  3.“新城—新市镇—乡村社区”三级城乡体系:指以空港新城和简州新城为核心,加快建设2个核心区(空港新城三岔TOD城市核心区、简州新城龙马湖中央活力区)与5个重点片区,带动城市开发边界内6个场镇(石盘、养马、石板凳、三岔、福田、丹景)发展构建“新城”;以贾家中心镇为重点,推动其他8个场镇(玉成、芦葭、草池、海螺、壮溪、高明、武庙)特色化建设构建“新市镇”;以中心村为支点,承担人口集聚居住服务功能和基层社会管理职能,带动其他村发展构建“乡村社区”。

  4.重点片区:即“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分别为国际空港经济区(东部新区片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未来医学城、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天府奥体公园。

  5.“一村一品”:指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流产品、产业或品牌。

  6.“十化同步”:指同步推进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效益多元化。

  7.“1+8”粮经现代农业产业园:1指1个十万亩粮食产业园区,8指8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分别是海螺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壮溪粮油复合产业园区、草池粮莓菜复合产业园区、石板凳粮莓复合产业园区、玉成粮经复合产业园区、高明粮果复合产业园区、石盘特色粮菜产业园区、天府机场航管区特色粮食产业园区。

  9.“433”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指重点巩固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精品养殖4大基础性产业,重点发展丘区农机装备、智慧设施农业、农业主题公园3大创新性产业,重点突破冷链农产、特色航食、农进博览3大临空型产业。

  12.“五个一”标准: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个标准名称并挂牌、一个组织章程、一套内部治理机构、一本成员名册、一套管理制度。

  13.四议两公开:“四议”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14.三清四治四化:“三清”指公共空间垃圾清运、水源水体清洁、露天粪坑清除;“四治”指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治理、私拉乱接治理、乱堆乱放治理、乱涂乱画治理;“四化”指村内空闲林地绿化、村内重点线路美化、村内重点区域亮化、本土材料利用活化。

  15.一主两辅:“一主”指消防救援大队,“两辅”指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