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纯品(即碱)为白色粉末。市面上常见的是外消旋盐酸盐,系白色结晶粉末。
滥用方式:鼻吸,也有将溶入饮料等液体或制成片剂以口服方式滥用,还有少数通过静脉注射、肌注等方式。
毒性: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急性中毒症状包括:行为症状,表现为兴奋、话多、自我评价过高等,理解判断力障碍,可导致冲动,如自伤与伤害他人等行为。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烦躁不安、濒死感等。躯体症状,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气急、大汗淋漓、血压增加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眼球震颤、肌肉僵硬强直、构音困难、共济运动失调、对疼痛刺激反应降低等;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抽搐发作、颅内出血、呼吸循环抑制,甚至死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定向障碍、行为紊乱、错觉、幻觉、妄想等以谵妄为主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一)依赖综合征。通常在停药后12至48小时后可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精神差、疲乏无力、皮肤蚁走感、失眠、心悸、手震颤等戒断症状。在经常使用后,滥用者常要增加使用剂量和频度才能取得所追求的效果。同时,滥用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渴求,控制不了使用频度、剂量,明知有害而仍然滥用。
(二)精神病性障碍。滥用者常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非常相似,主要体现为幻觉、妄想、易激惹、行为紊乱等症状。幻觉以生动、鲜明的视幻觉、听幻觉为主;妄想多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也可有夸大妄想等;行为紊乱主要体现为冲动、攻击和自伤行为等。少数可出现淡漠、退缩和意志减退等症状,亦可有感知综合障碍。
(三)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学习能力变弱,执行任务困难,注意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由于神经毒性作用,慢性使用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维持的时间可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较难逆转。
(四)躯体并发症。常见躯体并发症是泌尿系统损害和鼻部并发症等,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夜尿增多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以及慢性鼻炎、鼻中隔穿孔和鼻出血等鼻部疾病。
此外,滥用后性冲动较强烈,易引发不当性行为,增加性传播疾病的机会。目前,主要吸食者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且轻易造成暴力犯罪、聚众、艾滋病感染传播等一系列问题。
合成是一系列具有类似天然素作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吸食合成素能产生比天然更为强烈的快感,这导致合成素迅速蔓延,已成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中涵盖物质种类最多、滥用也最为严重的家族。
物理性质:该类制品多以香料、花瓣、烟草、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代表制品包括“小树枝”“香料” “香草烟”等。
滥用方式:合成素类物质一般被喷涂在植物碎末表面,制成植物熏香用于吸食,而且往往是多种合成素混合使用,这使得它们的成瘾性和危害性更难以判断,相关的研究也很有限。
毒性:一般认为它们的成瘾性和戒断症状类似天然,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的风险。
毒性:历史上,一些卡西酮类药物曾用作抗抑郁和抗震颤药物,但最终都由于成瘾和滥用的问题而退出使用。吸食卡西酮类物质能导致类似甲基的兴奋作用和类似麦角酸二乙胺(LSD)的致幻作用,同时还伴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反应。同时,由于卡西酮类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中枢的能力较弱,滥用者往往会加大用量并持续吸食以获得预期的兴奋感,因此导致更为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滥用此类药物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报道。
物理性质:卡西酮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常以“浴盐”“植物肥料”“除草剂”“研究性化学品”等名称伪装出售,多是粉末和片剂。
芬太尼属于阿片类物质,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均为芬太尼的衍生物,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药理作用与类似。
目前有报道的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约60余种,目前我国已列管了卡芬太尼、呋喃芬太尼等23种,涵盖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的全部芬太尼类物质。
毒性:吸食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副作用是瘙痒、恶心、呼吸抑制;由于此类物质药效较强,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乃至危及到生命,美国已出现上万起滥用芬太尼类物质致死案例。
在低剂量摄入后,它们主要产生类似吸食类药物的兴奋作用;在高剂量摄入后,则产生类似吸食麦角酸二乙胺(LSD)和麦斯卡林的强烈致幻作用。长期滥用该类物质导致精神错乱的案例也已有出现。
滥用症状:该类物质具有兴奋能力强、维持的时间长的特点,一次大量使用会导致心动过速、血压上升、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还可以引发抽搐、脑中风致死。长期滥用则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滥用者精神错乱,出现妄想和抑郁等症状。
滥用方式:苯乙胺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多是粉末口服,2,5-二甲氧基苯乙胺的衍生物类一般吸附于类似邮票的纸片上含食。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与甲基、MDMA等药物相比,该类药物的兴奋和致幻作用比较温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
滥用方式:常以聚会药物出售,多是片剂和粉末,主要是通过口服吸食。我国在片剂毒品中有检出过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其外形和标识与MDMA片剂十分类似,据称吸食后的感觉也与其接近。
滥用方式:是“零号胶囊”的主要成分,以胶囊、片剂、粉末、液体等多种形式出售,以口服、鼻吸、抽食、注射等多种方式吸食。
植物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最重要的包含恰特草(Khat)、卡痛叶(Kratom)、鼠尾草(Salvia divinorum)。
——恰特草原产于非洲及阿拉伯半岛,主要活性成分为卡西酮,具有兴奋和轻微致幻作用。由于卡西酮的降解,恰特草一般以新鲜的植物出售,但也有卖干叶子的,和酒精提取物的。吸食方式一般是咀嚼恰特草的叶子和嫩芽,也有沏茶的。
——卡痛叶原产于东南亚,主要活性成分为帽柱木碱和7-羟基帽柱木碱,具有类似的麻醉作用。卡痛叶的新鲜叶子一般是咀嚼,干燥叶子的粉末一般是口服或煮茶。
——鼠尾草原产于墨西哥,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萜类物质,具有着强烈致幻作用。鼠尾草一般以以种子或叶子出售,但也有卖液体提取物的。鼠尾草的新鲜叶子一般是咀嚼,或是捣碎冲泡饮用,干叶子以抽烟的方式吸食。
上述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尽管此类物质出现时间比较短,成瘾性和长期生理损害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社会危害已日益显现。由于该类物质具有着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吸食后会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由此诱发的恶性暴力案件犯罪屡有发生。例如,2012年美国迈阿密州“啃脸”事件即一吸食卡西酮类物质人员所为。日本研究发现,滥用该类物质导致的暴力犯罪案件是管制毒品的7倍。同时,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非常之多,效果也有显著差异。很多情况下滥用者并不清楚自己购买的实际种类,难以把握用量,由于吸食过量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出现。根据欧盟官方调查,截至2015年11月卡西酮类物质α-PVP在欧洲各国已造成191人中毒和115人死亡。同样在2015年,美国MTF(预测未来研究)的数据表明,合成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高达4%;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则收到7779例使用合成素中毒和522起卡西酮中毒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