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周婷玉)没有标准,检测无据可依;标准滞后,监管无据可查;标准“打架”,守法无所适从……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期间,一些地方及基层反映,食品安全监管亟须走出标准缺失和落后的困境。
本是用来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却成为掣肘我国食品安全的原因之一。
江苏省有关负责人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来说是健全的。但食品安全领域出现很多新情况,面对很多新物质,不知道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要禁止的。
南京的汇报材料指出:由于一些食品安全标准出台不及时、不统一,导致监管“无法可依、违法难究”,特别是因缺乏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的新方法,影响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
“目前食品生产行业使用的标准,总体上滞后于科技发展和行业‘潜规则’的生成速度。”张家港市市长姚林荣也如此直言。
还有一些地方提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互相交叉、矛盾、冲突。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更新和健全地方食品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关部门应尽快清理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切实改变标准老化、缺乏和不统一、不衔接问题,指导、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和区域标准的企业标准。
随队进行执法检查的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卫生部制定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正在对现行食品标准做清理完善。一年以来,已经制定公布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批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要基础标准,并已经安排了今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清理整合任务,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他说,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和食品用香料都规定了明确的应用限制范围、用量标准或者使用原则。其中,80%以上的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拥有相对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对1853种食品用香料,制定了相应的使用原则,有的还制定了产品标准。
“现在各地反映强烈的没标准,主要是指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没有相应的检测的新方法。”苏志说,非食用物质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一经发现就要依法严厉打击。
据了解,卫生部已公布了6批共64种非法添加物名单中,大部分公布了相应的检测的新方法,其余的还正在组织研究检测的新方法。
非法添加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往往滞后于问题的发生。“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一方面,很难预见新的食品犯罪活动,到底加了哪些不应加的物质,检测难度极大,如大海捞针;二是新的检测的新方法研究需要时间过程,有的非法添加物与食品本身并无明显区别,很难检测鉴定,如地沟油的检测,尤其是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掺合在一起,检测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苏志说。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一些检查组成员、生产经营者指出,没有标准不等于不能监管。
应该说,非法添加的检测的新方法是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但通过各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突击检查,也是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打击违法添加犯罪行为的有效措施。
苏志强调:“非法添加物的检测的新方法要加紧开发,但日常监督中不能仅靠检测,没有标准就不管这是一个监管误区,应该首先在原料、源头上监管,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对食品生产经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一些地方就通过对餐饮企业的仓库检查,发现了非法添加物,并依法查处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
江苏梁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万兰表示,保证食品安全应“预防重源头,保证在过程。”梁丰公司对所有供应商每年都要进厂审核,严格要求原辅料的质量。
来自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说,食品安全只靠政府监管不行,还要企业合作,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没有食品安全就等于没有企业安全,企业要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检查小组,自己管好自己。
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力量薄弱且分散,标准不统一,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一大困惑。
天津、山东等地人大常委会指出,食品检测检验体系不够完善,检测资源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检验测试质量和效率不高,存在漏检与重复检测的现象。重复建设、设备落后等问题也较突出。
江苏省工商局则提出:工商是唯一没有专业检验测试机构、没有监管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的食品监管队伍,基层单位严重缺乏具备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人才和法定的检测手段。
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应如何加强建设?在回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法棠的提问时,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建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把检验测试的机构建好建强。
宋法棠也表示,检验测试的机构应整合,且整合后应有检测规范,不能“每个条线都有检测,每个条线;还有一些人提出,检测技术机构作为第三方应进入市场、社会化,极少数强制性检测除外。第三方机构应先获得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定,政府可花钱购买这些机构的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