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管理策略重大转变。从安全发展理念到发展的策略,从形式到本质,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从问题导向到目标导向,从事后查处到源头监控,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技术制胜到文化引领,从财产优先到生命至上,从事件指标到安全绩效,从被动责任到主动担当,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切实强化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我们一些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些企业包括一些高危企业建立和实施系统性的预防、管控措施,保持了长时间的安全记录。
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大工业化生产带来风险集聚,城市化出现的城围化工,化工围城的现象以及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一定效果遭制,一些事故发生呈现由高危行业领域向别的行业领域蔓延的趋势,直接危及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事故频发,所有事故,无不暴露出我们安全生产管理者及其相关企业仍存在: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好的问题。
事故使我们不得已深入思考: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如何从单一事故导向转向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树立风险意识,主动排查风险,主动管控风险,不是跟着事故跑,而是围绕风险跑,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至风险管控,突出预防为主,把握工作主动权。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就是要精准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以风险为核心,坚持超前防范,关口前移,从风险辨识入手,以风险管控为手段,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通过隐患排查,及时找出风险控制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缺失、漏洞,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传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模式:基于结果、指标;治“已病”、以封堵为主;注重事后处理;单纯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基于过程、标本兼治;治“未病”、以疏导为主;注重事前预防;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治理。
着眼于安全风险的有限管控,紧盯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形成常态化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有效提升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基础。
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重大危险源、人员暴露、管理薄弱环节入手,问题导向,坚持重大风险重点管控,针对重大特事故的形成过程,按照目标为导向,坚持重大隐患限期整改,能够针对性的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安全风险被定义为“某-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为可能性与严重程度之乘积。
2、偶然性:风险具有动态性,即不安全行为和隐患的存在不一定在预期时间内产生后果;
4、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会因管理变量而随机变化,尤其是可能性会因管理上的水准的差异性发生较大的变化;
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皮建立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行业领域实施指南,建设符合本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自主完成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件编制、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独立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工作。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应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风险分级管理,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自身实际,强化过程管理,制定风险管控体系配套制度,确保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应找准关键风险点,合理确定管控层级,完善控制措施,确保重大风险得到一定效果管控。
建立完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原则,明确每个岗位辨识风险、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并通过评审、更新、逐渐完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企业应明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的主管部门,明确其组织及成员职责、目标与任务。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明确其组织及成员职责、目标与任务。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分管负责人应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分级管控工作;组织成员应包括安全、生产、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及岗位人员。
要建立健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各项制度,如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度、风险辨识评估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风险公告制度等。同时要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等相关内容。
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保留培训记录。
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全体员工开展关于风险管控理论、风险辨识评估方法、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的培训,使其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能力。
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如:重大、较大风险可由公司直接监督管理,风险点所在车间总体管控,班组、岗位负责责任范围内的危险源管控; 一般般、低度风险点可由车间级监管,班组、车间管控。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按照生产装置、工艺过程、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排查风险点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会引起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础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应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通常按照工艺、岗位、作业场所等全过程,全覆盖进行,主要范围有9项。
可按照事故发生致因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 ( 客体-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 非客体-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或泄漏的因素)两类。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比如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些异常现象。
①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③具有中毒、爆炸、灾等危险的场所,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④具有中毒、爆炸、灾等危险的场所,同一作业单元内现场作业人员3人以上的。
(3)对于未涉及上面讲述的情况的其它固有风险,选用LEC法或LS法做评估分级,即在去掉所有管控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应急措施、教育措施、个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考虑该风险点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L)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后果的严重程度C(或S),进行取值,然后计算出D(或R)值,可依据现有风险判定准则给出对应等级。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要从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性两方面做考量,选择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方式来进行计算和描述。LECD或LSR
尽量获取现场实测的勘察、试验、检测、设计等基础数据,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火灾爆炸、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粉尘、中毒窒息、触电、电气火灾、噪声、高温、灼烫、车辆伤害、淹溺)
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作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求职工在工作中执行;现场设置警示标识等;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为了有效管控风险,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事先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估办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后,按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进行分类,以红、橙、黄 、蓝四色做标识实施相应的分级管控。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实施,按照实施方案落实。分管领导每旬要对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全方位检查分析,主要负责人每月要对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
企业要在风险全面排查辨识评价基础上,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分类梳理,参照《生产的全部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将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 ),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风险类别然后按照危
险程度及会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根据各行业制定的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将风险由高到低一次划分为4个等级 (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 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编制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控制措施清,严格实施分级管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